朋友圈驱动型人生

朋友圈驱动型人生

如果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2020.06.03 阅读 725 字数 2718 评论 0 喜欢 0
朋友圈驱动型人生  –   D2T

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文|梁莹

去年十一月我在朋友圈发《幼稚园:今日宜远游》的宣传文案和预售链接时,一个朋友问我:领导的刀是不是正架在你脖子上?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春节期间我去看《飞驰人生》回来发了朋友圈,又是这位好事的朋友,给我评论了一句:僵硬。

也许我的吃货属性和颓丧属性过于强烈,给人的感觉是每天只思考吃喝玩乐,躺着就能挣钱,从不需要加班。偶尔发点工作相关的东西,就好像被盗号了一样。

无论是工作过程,还是生活中需要持续性付出努力和精力的事,我都羞于发朋友圈。不是这些事不重要,更不是因为这些事不存在,我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晒努力并不能对事情的实际进程起到任何推动作用,还会让你在旁人的夸赞和鼓励中产生一种过度付出感。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玄学了,朋友,你听说过flag吗?

说“忙到现在还没吃饭”的人,要么不忙,要么不饿。真正忙的人不会想到还有朋友圈这回事,真正饿的人会在第一时间去找饭吃。说“你见过凌晨几点的某某地吗”的人,多半在熬夜打游戏,通宵抱佛脚,或者早起赶飞机。发加班的人,有时候仅仅只是还没走,而不是在做事。发运动自拍的人根本没有认真在运动,或者运动强度实在太低,比如我每次想自拍的时候,都是因为当天状态不好,我必须要做点什么其他事,留下点什么痕迹来隐藏我的心虚,来让我自己觉得我并没有白来这个地方。拼尽全力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是真的很难看,没有人会想把它记录下来的——想象一下自己在跑八百米体测的时候被抓拍。

大多数人都普普通通,坚持和耐心也有限,总要去寻找一些驱动力好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坚持得久一些。但把在朋友圈晒努力当做驱动力,我想说,要是被朋友圈绑架了,你就眨眨眼。

如果晒的是成果,那上面这些,就当我没说。

人生的大型坟场

文|阿芙拉

就像人性大多数时候经不起考验一样,社交网络是经不起考古的。

比如QQ空间和人人网,作为青春的大型坟场,埋葬了数不清的难堪往事,拥有你这个人无论怎么迭代,都有迹可循的更新日志。成长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把这些账号挨个关停。每关停一个社交账号,约等于一次互联网重新做人。

所以朋友圈才推出了设为仅三天可见这样的功能,既能让你发点什么,又能假装自然地把你发过的东西轻轻隐去。

但比起努力擦去自己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并不总是光鲜的痕迹,在一开始的时候如何把朋友圈发对才更重要,互联网的寿命没有三天那么久,你的朋友圈在被发出来那一刻就开始死亡了。

比如下班后我没带电脑,又因为等人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家,灵机一动在附近找了个网吧,打算进去写专栏,上传版面。

这番操作像是故意为了囤积写朋友圈的素材而准备的,稿子弄得差不多之后,我开始了编辑文案的过程,整条朋友圈简短、风趣、富含信息量:一是表明时间地点和起因经过,即晚上九点在网吧工作,目的是领导同事看到;二是描述事发过程,前台网管见我进去,并不认为我是去打游戏的社会人,而是穿着举止都很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别之人;三是分享很久没用PC的我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战战兢兢,隐晦地表明我是很久的苹果电脑用户。这样,工作,品味和金钱都云淡风轻地点到了。

但发了三小时也只获得17个赞而已。

远没有发自拍的时候赞数高。

也远没有发一些摄影闯作的时候赞数高。

总的来说大家都挺累的,也没有那么多耐心去分析你朋友圈里的话中有话,所以直接发照片反而容易获得网友们漫不经心的点赞。

还真的是多亏一条朋友圈驱动,我才写了这么多发朋友圈的技巧和心得体会。

但此时此刻,我已经把几个小时前发的朋友圈设为仅自己可见了,我所拥有过的一小段人生经历,和关于朋友圈社交的内心戏一起被扔进了朋友圈坟场。

朋友圈即便真的能驱动什么,它的寿命也没有三天可见那么长,一切从发出来的一刻就开始衰败。

朋友圈笑忘书

文|金子棋

把通讯录一拉到底,我居然已经有一千多位“朋友”了,其中八百个都弄不清谁是谁,一百个无可避免的社会关系,五十个代购,五十个亲人和朋友。

最近我利用拉屎、等车、排队的零碎时间把其中九百多个人的朋友圈都屏蔽了,代购一个都没屏蔽。我不是很理解,如果我们加代购是为了屏蔽他,那么我们还加他干嘛?所以我留下了所有代购,他们一个人每天至少刷屏五十条,我的朋友圈就像一个简陋的淘宝,完美避开朋友圈社交。

两三年前,我也会很认真地撰写每条朋友圈,拿捏字句,很认真地回复别人的朋友圈,揣摩语气,像一个兢兢业业的朋友圈博主,只是没有金主爸爸给我的每条朋友圈打钱。的确那段时间和天南地北的“朋友”貌似熟悉了起来,但是这种连接,随着对朋友圈更新的倦怠,马上就切断了。换个id,换张头像,我们又像两个陌生人那样聊起来,末了,才发现,原来你就是那个“马男”啊!我是那个“宋民国”啊!

从六年前用微信开始,我发过的分组朋友圈屈指可数。

一次是因为希望给刚刚吵完架离家出走的男朋友一个台阶下,我把钥匙放在了花盆下面,拍了张照片,发了个朋友圈:“迷路的小朋友也该找到回家的路了。”单独分组给他。

一次是领导看别的部门天天晒加班,要求我们部门也多晒一晒,不得已,晚上九点,我发了一条公司附近夜宵真好吃的朋友圈,分组给公司同事和广告客户可见。

一次是请年假去厦门玩,而同事们都在上班,其实度假也挺正当,却因为社会常年的荼毒心虚从各个地方冒出来,那个假期我所有海边的美照都同事们都不可见。

朋友圈社交像一件背背佳一样绑在我们早已发育成熟的身体上,让玩手机这件那么快乐的事情变得没那么纯粹了。实际上又有谁真的会在乎你的朋友圈?除了美容院的小王和健身房的小张。

证明

文|卫天成

这是个普遍现象了——判断值不值得去做一件事的标准是:它可不可以用来发朋友圈。

当一个人的生活彻底地被这个标准所绑架的时候,他就获得了朋友圈驱动型人生。

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类朋友的典型特征:他们做一件事,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做了这件事,然后以此来收获认可和赞赏。

譬如,我们拿“工作”来举例说明——晒加班,汇报,用证明自己在工作的方式工作。这些事情,反而却成为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没有必要再做更详实的描述。毕竟一谈及“朋友圈”,就难免有些冒犯,难免会有人对号入座,尽管类似的讽刺和吐槽早已频繁地见诸相关选题的各类文章——也难免嘛,依然许多人乐此不疲。

追求认可当然无可厚非。没有人不需要认可。但又不纯粹是。世道、风气变坏,也由此开始。多少人的证明也无非只是滥竽充数的表演。但如果不这么做,就显得真的什么都没有做。

而当所有人都不得不做好这道“证明题”的时候,一个前提产生了:人是被默认为不自律的、不负责的、不高效的。

这是事情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只是工作层面,也不只是发生在朋友圈——某种行为方式带来某种偏见,因而某种规范应运而生。

我们最终证明的是,那些套在身上的枷锁,都是自己亲手戴上的。

金子棋
Jun 3, 2020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让我们携手唾弃未来

    最怕回头看 文|梁莹 明天我要做好今天也在做的昨天就说要做的前天已经定下大前天就开始思考酝酿了的事。 好像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对前一天的简单无意义重复,只有偶尔产生的一些生活...

    金子棋
  • 春节前焦虑综合征

    Reset  文|金子棋 “如果电脑卡死了你会怎么办?” “重启啊。” “有些电脑主机上会有一个小孔,戳进去,就会恢复到出厂设置,好像按一下就把电...

    金子棋
  • 这么冷的冬天,救救孩子吧

    冬天,想要加入阿拉斯加棕熊的行列 文|金子棋 家里空调坏了,这些天,我活得像个古人。 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起来,前前后后贴满穿越时空的暖宝宝,秋衣秋裤两个色都往身上套,一层毛...

    金子棋

D2T © Copyright 2016-2024

d2t.bksee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