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柠从未见过刘佳,但刘佳的名字,已听过不下三遍。
第一遍,是梁柠在某单位面试时。
主考官问:“你有男朋友吗?能保证三年内不结婚吗?”
这是个难题,但不能不回答。
梁柠的答案是:“我还没有男朋友,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的冲突。”
主考官叹口气。
原来,他才淘汰了一位女生,“也是你们B大的,C专业,非应届,叫刘佳”“当面就跟我拍桌子,谈女权”“其实这道题,就看你和人怎么沟通,如何得体应对刁钻的问题”。
第二遍,是在实习单位。
梁柠的实习老师有一天忽然说,“你们B大的女生都很聪明,但你之前的刘佳,怎么说呢?一开口就得罪人。”
他举的例子是,刘佳负责对接一位前来进行培训的讲师,无论是网上联系时,还是面对面接送,刘佳均直呼对方的姓名,引起对方不快。实习老师提醒刘佳,却激怒了她,刘佳争辩着,“我不是故意的!”实习老师再想说些什么,已被刘佳一句“我不用你教”顶了回去。
“既然不用我教,那就请便吧。”实习老师一摊手,他给刘佳的实习鉴定是“差”,实习期没完,就让刘佳走人了。
梁柠心中一动,追问,“刘佳学什么的?”“C专业。”
噢,是一个刘佳。
第三遍,是在梁柠已入职的一家文化机构。
在该机构中,B大校友有六位,为迎接小师妹,大家组织了一场聚会。
觥筹交错,席间,师兄师姐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人,梁柠此刻岗位的前任,她已被公司解雇。
“刘佳不适合做和沟通有关的任何工作。”
“我没见她笑过。”
“她在的时候,我们也搞过聚会,她一次也没参加,大概是看不上我们。”
“刘佳当着部门所有人面,和经理吵过架,我要是经理,也不允许下属这么冒犯我。”
“平心而论,刘佳不是坏人。”
“她的业务能力也不差。”
梁柠大惊,是“C专业,比我高两级的那个刘佳吗?”得到确认后,梁柠赶紧说起之前两次听到的关于刘佳的传闻,和大家所熟悉的一样——
聪明面孔笨肚肠。
脾气暴躁。
情绪时常失控。
做事欠思考。
……
“世界真小”,梁柠喃喃。
“据说,每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通过六个人就能找到,这叫六度分隔空间理论,”一位师兄笑着说,“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个人形象。正所谓人人身边都有,人人也都有可能是别人的看不见的熟人。”
大家哈哈一笑。
没想到,不久,梁柠成为第四遍说起刘佳的人。
一位朋友去相亲,去之前,对梁柠说,那姑娘和你还是校友呢,之前还在你现在的公司工作过。
“叫什么名字?”梁柠好奇。
“刘佳。”
报出名字的刹那,梁柠忍不住提醒朋友,“千万要搞清楚是不是B大C系的刘佳啊,如果是,千万别招惹她。”
“为什么?”
梁柠把之前听到的,综合起来告诉朋友,心里响起了“看不见的熟人”的论断——
每个和刘佳有过接触的人都对她的低情商印象深刻,刘佳不太好的形象就这么四散传播,连听说的人,比如自己,都成为传播者之一。
日后,刘佳只要还在这个城市、这个行业,和类似年龄段的人交往,这种叠加效应形成的口碑只会对她越来越不利,而她可能还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被哪只看不见的手推搡着,伤害着。
圈子真的很小,尤其以毕业院校、行业、专业划分,绕来绕去,世界仿佛就是那么几个人组成的。
有些人,你即便不认识,也在多个场合听说过他,你们之间有多个熟人,不同人的只言片语叠加、拼凑起来,就是他的形象、他的口碑。
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你今天的一言一行,明天仍无法消除痕迹;你即便跳槽,换个环境,也绕不出熟人,熟人的熟人,熟人的熟人的熟人圈。
唯有控制言行,交出的每一件活儿都过硬,善待面前的每个人,日积月累,才会形成好口碑,才能更好地生存。
梁柠忍不住想,我在人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呢?我身边有多少人看不见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