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惊艳,实实在在,只为世面见得少。" 这到处流传的话,版权属于亦舒,还是李碧华,还在争论之中,但道理总归不错。见过山外山,门前那座土丘,或许不值得付出愚公的执着,见过人外人,身边的白衣飘飘,即便独坐幽篁姿态十足,也显得有几分陈旧。
真实的事:女生一路奋斗,接近了某个交际圈,如获至宝地选择了一位触目的年轻男士,而且深度交往,当做终身依托,其实该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情感也并不专注,弄到满城风雨。这失败的恋情,很长一段时间被人挂在嘴上,作为对她的说明:这就是她的level。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她的工作和生活,像一个隐形的标签,贴在她的身上。
另一件:女生少年丧父,感情需求格外强烈,埋头学业多年后,遇到已婚男,他的手段也不过是寻常,送花、巧克力,加上各种破绽百出的诺言,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她来说,样样都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于是各种折腾,各种伤神,最后无功而返。十年后,她身居高位,照旧独身一人,她的下属,一个年轻女孩,却将她当年的经历一一重演,当过一次贴身的观众,她恍然大悟,当初的地转天旋,实在是因为见得少。
许多懊悔,源于世面见得少,缺乏比较,许多自以为百转千回的选择,其实不过是急就,许多自以为过尽千帆的决定,其实还是寸光。这世界却不会一直仁慈,不给你比较的机会,总会有一天,将所有好的、灿烂的,堆在你面前,看你的慌张,诱惑你转而他顾。
在各种选择之间的反反复复,对人是至大的消耗,时间、经历、金钱,都经不起这样消耗,这种消耗,都会变成沉没成本,无法来带任何收益,更重要的是,这种反复,渐渐会磨灭自信,这种沉没成本太多,会让人逐渐丧失生活资本。
所以要见世面,见过世面再定心。定心去爱、去谈婚恋。
见世面的手段、途径有许多。
最便捷靠谱的,首先是阅读(咱们把对书、电影、画、音乐的品鉴都当做阅读)。许多终生难得一见的人和事,物品和风景,可以通过阅读见到,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尽管张爱玲把这称之为“先看见海的明信片再看见海”,但正是海的明信片,给我们初步印象,也带起我们看到真正的海的兴趣。
杨凡在散文集《杨凡时间》里,盛赞钟楚红的轻松自然,张曼玉和钟楚红一起拍海报,张曼玉努力培养情绪,钟楚红“把头发弄得像稻草乱遭一团,一件over size黑色大衣披上,不到五分钟,也交了功课。张小姐看了,马上认输。”
但轻松自然的背后,还是她在见世面上用了时间,她喜欢逛美术馆,看英文报纸,尽可能地丰富了自己。
最好的见世面方法,还有工作。工作让人见识到财富的能量,聚集财富过程的容易或者艰难,学习到各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懂得事物运行背后的逻辑,渐渐去掉各种执念。工作也让人建立起和别人的联系,人和世界的联系,让一个人成为更大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各种人生学习,终归为的是实操,而工作真是坚坚实实,一点折扣都不打的实操。
还有消费。消费社会,消费不单单是一种买或者卖的关系,已经成为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获得消费信息,积累消费的金钱,以合理的方式把金钱花出去,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快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见识,需要智慧,哪怕是浮夸的智慧,少一点都不行。
还有游历,名山大川看过,知道了世界之大,把自己瞧小了,当然多点从容。一次一次出行,其实也像是浓缩的人生,人生的起转承合,喜乐哀愁,旅行里都有。在张扬导演的新片《冈仁波齐》里,在小村子里的人们,准备用一年时间去,走两千公里去朝圣磕长头的时候,那个老人对女儿说:“磕头好,磕头长见识。”
还有与人交往,"阅人无数"尽管是一个接近贬义的说法,但金字塔必须有塔身才有塔尖,阅人无数的同时阅人有术,时刻不忘成长才是终极目的,这种交往,才会将人引向更为宽广的世界。
见世面,就是为了爱情吗?
不,是为了练习出一颗经得起反复清空的心。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有套自传小说叫《Eat, Pray, Love》,中译本叫《一辈子做女孩》,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电影的名字译得好,叫《美食,祈祷和恋爱》。
女主人公离了婚,不急着开始新感情,而是到处游走,意大利、印度、印尼,一站站走下去,到处搜寻美食美景,到处展开兴之所至的学习,从学习瑜伽,到抄写经卷,当然,更免不了的是和人交接,一路上遇到的人,和她共同经历旅行,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她。
这一路走下来,不断清空、不断充满,再回到现实中去恋爱,大概就不会那么执着,不会把一段感情、一个人,当做全世界,这种执着,是爱情的烈性毒药。
见世面,也为的是一份免疫力。毛泽东曾宣讲创办《参考消息》的意义:"这是为了锻炼我们。……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就等于我们种牛痘。"
这道理至今仍不过时,而且适用于情感和生活领域,好的坏的都见过,就像种过了牛痘,有了一份免疫力,才能处事不惊。
必须去看,去经历,去不停地小爱大爱,最终看清,当初的惊艳,到底是什么,当初的惊艳,背后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