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付出爱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不愿意付出爱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把爱像松果一样囤起来。

2023.05.26 阅读 98 字数 2170 评论 0 喜欢 0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觉得男朋友好像从来没有爱过自己。

她对男朋友非常好,但男朋友却从来没有过任何表示。不仅从来没有给她送过礼物,甚至从来没有主动做出任何表达爱意的举动。除了女朋友这个头衔,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和他交往。

这些只接受爱,却不愿意付出爱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什么是囤积型伴侣?

囤积型(Hoarding-orientation)伴侣是指在亲密关系中非常吝啬自己情感的人。他们不是不爱,而是把爱当作自己的一种资源,认为付出爱会消耗自己的资源,所以不愿意付出。

他们似乎处在一堵保护墙的包围中,主要目标是在这个坚固的阵地中,尽可能多地吸纳爱,尽可能少地付出爱。

有一个囤积型的伴侣是很痛苦的,“互相表达爱意”这种在普通情侣看来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囤积型伴侣都很难做到。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说:“我好爱你!”

你说:“好的。”

你/你的伴侣是不是囤积型的人?

囤积型人在亲密关系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把爱等同于有限的消耗品,用一次少一些,常常冷静地计算得失。不仅仅是情感,他们对一切事物或一切思想,就像对待钱财一样,有条不紊。

认为爱本质上是一种占有。试图通过占有另一半而获得爱,并且从不给予爱。

如果被另一半要求给予爱,会立刻变得疏远或者干脆破坏这段关系。对他们而言,与他人亲密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他们其实并不指望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不付出爱是自己的底线,疏远或者占有才意味着安全。

囤积爱的倾向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将性格分为两大类型:生产型(Productive-orientation)与非生产型(Nonproductive-orientation)。而囤积型就隶属于非生产型性格。

囤积取向的人,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的基础上,他们将付出当作是一种威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照料者无条件的关注与爱。

儿童在第一次想通过给予爸爸妈妈一点东西(例如,写一张贺卡、画一幅画)来表达爱时,受到了拒绝或忽略。导致他们认为就算自己付出爱,也不一定会有回应,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愿意付出了。

囤积型取向的个体没有办法真正地爱自己或者爱他人,因为他们不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深入地投入自己。

事实上,被人喜欢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你些许的优点、性格、长相、穿了一件特别的衣服等等,也许都会获得别人的赞赏。

但被别人持续地爱着,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与囤积型伴侣交往,是很没有安全感的。这段关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中。

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主动表达和付出过爱,没有投入,也就没那么在乎。

囤积型人从没有想过创造双赢的局面,只想玩一个“零和游戏”(Zero-sum Game):爱的总量是一定的,别人必须输掉,别人必须一直在付出爱,自己必须是赢家,自己必须一直在获得爱。

他们只能以一种暂时而脆弱的方式与他人交换感情或者性。但爱是相互的,一直得不到回应的对方,很可能不再付出爱。

而囤积型的人对回忆都有一种特殊的忠诚,他们常常抓住过去的一切不放,并沉溺于以往的情感中。

丢失了对方的爱,对他们来说,是对自己想法的验证,“果然爱是会被消耗掉的,果然我不应该付出爱”。

囤积型的人就这样陷入了自己的负性循环中。

囤积取向的人如何获得持久的爱?

弗洛姆认为,一段成熟健康的亲密关系在给予爱之外,还包含四大要素。

关心。主动关心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

责任感。人们常常认为责任感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感本质意义上,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在成人之间的爱中,责任感主要是指关心对方心理方面的需求。

尊敬。尊敬不是畏惧,是我希望我所爱的人从其所好,健全地成长和发展起来,“爱一个人,是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了解。必须客观深入地去认识对方,而不是一知半解,看到对方真实的现实状态,克服自己想像中被歪曲了的他的形象。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这四个部分听起来容易,但对于从未付出过爱的囤积型伴侣来说,并非那么容易做到。可以先从以下两点做起:

1. 尝试爱自己
如果一个人能够爱自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爱和创造爱,来满足自己对于爱的需求。自然不会时刻担心自己的爱消耗掉、分享后就会减少消失。爱人前先让自己试着成为独立而成熟的个体。

2. 意识到给予不是放弃
试着告诉自己,给予不是被别人夺走或是牺牲。恰恰是通过给予,才能体验自己的力量、充裕和活力。

给予让个体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因而会欣喜万分。试着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把给予等同于一种牺牲或者让步。

最后,送上我非常喜欢的弗洛姆的话:

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参考资料:
Fromm, E. (1947). Man for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New York, NY: Rinehart.
Fromm, E. (1956).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Fromm, E. (2014).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Open Road Media.
Real Love & Conscience.(2011).https://realtruelove.wordpress.com/

May 26, 2023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棕之蝉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绿。 洋槐树的叶片,小麦的穗花,垂柳的卷须,溪边的蒲剑,漂浮在河面的凤眼莲,香樟枝头的细果,铜绿金龟子的鞘翅,翠鸟的颈毛——嫩绿、苍绿、亮绿、...

    粟冰箱
  • 忌逃逸,宜面对

    爱德华•诺顿: 你好呀,冬天实在太合适熟睡了,有时我一觉睡上十几个小时,醒的来的时候,总觉得地球上只剩我一个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谈不上孤寂,就是有种宁静。我总...

    苏更生
  • 我去2020年

    2020,我正要去上班 文 | 张拉灯 寻常的工作日,我正要去上班。一开门,一张纸条掉落在地面。我捡起来,上面写:   我是从2021年穿越回来的你。这篇文章是我留下痕迹的唯一方...

    张拉灯

D2T © Copyright 2016-2024

d2t.bksee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