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停下来的工作

无法停下来的工作

也许这辈子你的功课就是学习做一个普通人。

2021.07.11 阅读 708 字数 3406 评论 0 喜欢 0
无法停下来的工作  –   D2T
 

如何以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的身份活着,

如何去认同那个普通的不够完美的位置,

洗掉父母投在自己身上的那个“你一定很了不起”的人设,

克服因“我是一个普通人”而对父母的那种内疚感,

战胜“我如果不优异”就会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这就是自我接纳的课题。

[1]

我有个朋友S小姐,法国海归,人美,文笔好,还会弹古筝。她一肚子诗词歌赋,极爱阅读。就连吃东西她都和别人不一样,吃得比较有水平,她知道哪家日本料理的鱼生最好吃,从货源到师傅的切工,她能写出极有质感的美食小文。

她在一线城市中心地段有一套房产。她不算富豪,但是也不差钱,反正能养活自己,让自己保持在一种较高的生活水准上是足够了。她单身,并且觉得单身挺好,也不急着找另一半。

看上面的文字,也许大家想象中的她,应该是个优秀、自信、洒脱又幸福感极强的姑娘吧?像这样的姑娘,应该是比一般人要活得轻松很多吧?但是,想象总是单方面的。

S小姐其实是一个活得很紧张的人。我每次见到她,她总是很忙。她用一堆事情把自己填满,折腾完一个项目就折腾另一个项目。她手头的事情实在是顺利,都忙完了,闲下来了,不用操心、焦虑和着急了,这会儿该歇了吧?她不行,为什么不行呢?

她说:“闲下来就慌。”

渐渐地她也发现了自己这个模式,好像在一个圈子里,总也转不出去——她停不下来对自己的要求,一件事干完,就像升级打怪一样,她一定要锁定一个相对更困难的事情让自己去做。

当然,这个模式,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不就是“进取”吗?一个目标完成了,肯定要锁定下一个目标啊!可是,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让你根本无法放松和快乐的模式。她的口头禅是“等我把这件事忙完”,然后呢?然后她并没有真的忙完的那一天。

[2]

为什么闲下来就慌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以都问问自己以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让自己舒服了,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呢?

单看这个问题的字面,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浅显的答案,一个人不敢去舒服,不能去舒服,一定是因为在这个人的潜意识里,舒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放松了一下,如果我尽情地玩耍,如果我感到幸福快乐,如果每当这个时刻,就会发生一个极为糟糕的事情,就会突然经历一种极为糟糕的体验,那我肯定会尽力避免舒服。

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我的朋友S小姐和大家也是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她明明有资本去享受人生,却总是对自己要求苛刻地、毫不放松地去做一件又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期地处于一个高压状态之中呢?

那是因为,如果一直待在不舒服、紧张和焦虑里面,就不用体验那种比不舒服、紧张和焦虑更糟糕的感觉。

还有比不舒服、紧张和焦虑更糟糕的感觉吗?

有啊!被抛弃的感觉,不被爱的感觉,永远失去妈妈的感觉,不被看见的感觉,被彻底否定的感觉,被羞辱的感觉……如果我不够优秀,如果我停止努力,如果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我就会体验到以上这些极为可怕的感觉。

不!那么我还是不舒服、紧张、焦虑、不放松、自我苛责,不断鞭策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吧!

S小姐的童年故事,很令人心酸。

她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常常参加文艺表演,演讲、朗诵、跳舞等比赛经常拿奖,后来升学、工作各方面都很优秀。

她妈妈这样说:“你如此有出息,是因为我一直打你。我要是当年不打你,你还不知变成什么样子。”

从她读书开始,她妈妈常常是抄起什么就拿什么打她,她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她说,只要她有一点点让妈妈不满意,妈妈情绪上来了,不管什么场合,哪怕是大过年十几个人围在饭桌上吃饭,她妈妈也会不顾所有人的劝阻把她推进厕所,关上厕所门,对她一顿打。

她说:“那种打,可以用‘毒打’来形容。”

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妈妈不爽了,就对她破口大骂,朝她脸上扇耳光。

她读初中了,妈妈不再打她的脸,说是怕别人看见笑话她。伤痕都在身上衣服盖住的地方。

我问,她父亲为什么不拦阻?她说,因为拦不住。

“没有人帮我。我那时候的感觉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帮我。我必须要让她满意才行。我考第五名,回家就是一顿打,因为我妈妈觉得我应该考前三名。”

“第五名也很好啊!”

“好不好,是我妈妈说了算。她有她的标准。我不知道那个标准是什么,反正达不到就会被打。”

S小姐说,学校老师其实都知道她妈妈打她,但是她妈妈和老师们关系都搞得很好,于是老师们也站在妈妈那一边,觉得她被打也是正常的。这就是她妈妈一心想教育好她的一种方式。

我记得,S小姐对我说过:“我妈说,我就是值得被打。”说这句话时,她是笑着说的,是当作一个笑话对我说的。

但是这个笑话听上去,却是那样的悲伤。

我听完了她这样的童年故事,就理解了她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舒服,为什么总是要把自己搞得紧张、焦虑,为什么总给自己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

因为,她这样去做了,一直这样做下去,“内在的妈妈”也许就会满意了,就不会再打她、羞辱她、恨她,甚至,会爱她。

[3]

你也许会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竟然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想,这个妈妈也许只是稍微极端一些、暴力一些,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更严重一些。但是同类型的母亲,多着呢。

她妈妈当年为了弟弟妹妹,没能去读大学。她妈妈和S小姐一样,天资优异,成绩好,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可是,她因为家庭原因,没能去大学深造,十八岁就不得不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让一个人真正成为“问题父母”的原因,并不是读了大学还一事无成,而是这个人因为某些“别人的原因”没能去读大学,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于是她心里有恨;于是她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于是她觉得如果自己读了大学,就一定能改变世界,一定会实现全部的梦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拥有极其幸福的人生。

因为她没有能够去经历,所以她只能去幻想。

因为没有去经历,也没有过“幻灭”,所以这些幻想她都以为是真的。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问题。

可以说,很多人的父母从未真正“脚踏实地”地去达成对这个世界整合的理解。

整合的理解就是——即使我不需要为家人付出,如愿考上了大学,我也还是会有很多人生挫折,我也不可能就此过上理想中绝对幸福的生活。

这是理解了真实世界之后的成熟。

但是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更像是婴儿。

有着婴儿般的自我认识——一会儿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说话行动就有人为自己服务,送上奶、盖上被子,这是婴儿;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弱小得不行,需要得到母亲的回应才能活下去,这也是婴儿。

所以,很多心理发育不良的“婴儿式父母”,一方面自我中有一种“迷之自信”(夸大自体),其实是幻想,在幻想中自己无所不能,可是一身武艺没有机会施展,是这个社会欠了自己;一方面自我的实质又极其虚弱、自卑、价值感低,处处依赖控制他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这样的人,成为父母之后,就将孩子当作另一个自己,觉得他这次总应该能活出自己当年的梦想了吧。

可是,这个标准究竟在哪里?孩子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让父母满意,让他们觉得可以了,够了?

答案是,这个标准根本就不存在——因为S小姐的妈妈,自己并没有去亲历过大学以及大学后的人生,所以她幻想出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设放在自己女儿身上。

S小姐,她是一个承载了母亲幻想的孩子。那么无论她怎么做,都是达不到那个幻想的。

因为在妈妈的自恋幻想里,她自己就是神,只可惜生错了年代。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悲伤的部分。

在这里解释一下自恋人格障碍,通常,这是一个人幻想中的夸大自体和一个虚弱的自我同时存在的情况。大家可以理解为这个人会幻想自己很厉害,但其实内在的自我又很虚弱,很匮乏。这是有自恋人格障碍的倾向,但不可简单定义为人格障碍。

如果你能看到这个你与母亲或父亲之间的真实故事,那么你就已经不是昨天那个为了满足父母的幻想而去努力的你了。

因为你知道了。

知道了,当然就不同了,知道的此刻和不知道的昨天,就不会完全相同了。

这就是我们打破原生家庭循环最好的方法——去不断看见故事的真相。

如果S小姐知道了妈妈是如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断以强有力的控制去投射,去强加一个“绝对优秀”的人设给自己的,那么她就可以拒绝这样的投射以及妈妈强加给她的人设。而现在她的确已经在这样做了。

她决定去度假一个月,什么都不干,她说,待在舒服的状态里,虽然让她慌张,但是她也可以去慢慢适应。

最后放一段我和S小姐的真实对白。

“小时候你妈妈是否觉得你是个很特别的孩子,觉得你很与众不同?”

“是的!我妈妈觉得我很特别,甚至觉得我可能会有特异功能,觉得我很可能会考上清华北大。”

“因为你是你妈妈的幻想。所以,也许这辈子你的功课就是学习做一个普通人。”

周小宽
Jul 11, 2021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请对照这份清单来爱自己

    [1] 在照顾他人的情绪之前, 先照顾自己的情绪。 你不是在蓄意伤害他人,你只是在保护你自己。 [2] 有一种能力, 是一种和求生技能一样重要的能力, 那就是为自己辩解的能力...

    周小宽
  • 铸剑

    一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

  • 人生中那些舍不得的东西

    人一生会拥有太多东西,但衣柜容量有限,抽屉容量有限,心的容量也有限,所以需要经常来腾空一些位置,让新的进来。但有些人,衣服穿旧了东西用坏了都舍不得丢,心里实诚地放着一...

    张皓宸

D2T © Copyright 2016-2024

d2t.bksee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