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数数

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数数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说谎,明明眼前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可在他们的照片中,一切都是完美的,与梦中一致的,没有缺憾的。我同样不明白,这样的照片和配文到底是他们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我更不明白,他们的旅行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照片。

2022.11.12 阅读 174 字数 3092 评论 0 喜欢 0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在旅行中,你最讨厌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有没有什么你不喜欢的想法?”他这一问,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

一、“来都来了。”
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来都来了。”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导致了很多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美味的饭店,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看点的景点,有知名度却没有任何可欣赏性的演出,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我自己就常常会被这些地方长龙般的队伍误导,哪怕之前觉得这个地方可去可不去,但看着长长的队伍,又想着反正“来都来了”,就卷进了这样的漩涡。吃完,看完,“欣赏”完,后悔不已的时候,回想起刚才的长队,“这些排队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一样:“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综合着无奈和侥幸。无奈是因为我们可惜之前已经花掉的时间和精力,想着如果最后没有做完这个动作,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侥幸是因为我们还会在内心存有那么一点希望,万一事实并不像自己预想的那么差呢?

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在“来都来了”之后,你通常是真的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哇! 跟我想象的一样!”
我去普罗旺斯,明明对面一共就那么几小株薰衣草,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照片里拍出万亩薰衣草浪波动向天边的样子,然后附上:“哇,来到了梦中的普罗旺斯,和想象中的一样美。”而事实却是:那几株薰衣草少得都快找不到了。

我去苏梅岛,明明岛上人满为患,而且大多数都说着中文,一些人却一定要在特定的瞬间用特定的角度拍出自己在海滩上悠闲地、安静地看书或者踏浪的样子,然后附上:“安静而美丽的苏梅岛,就是我想象的那种模样,在这里,连时间都停住了。”事实是:他(她)面前的人都快多过浪花了。

“哇! 跟我想象的一样”,伴随着满腔的虚伪与不甘心。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眼前的景色不好,不愿意承认现实与想象有差距,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旅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但是,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说谎,明明眼前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可在他们的照片中,一切都是完美的,与梦中一致的,没有缺憾的。我同样不明白,这样的照片和配文到底是他们在骗别人,还是在骗自己。我更不明白,他们的旅行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照片。

三、“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
东京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一个度假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到了那儿,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人用飞快的速度穿行在不同的游乐项目之间,他们有着全能的攻略,知道两点之间最近的路线,知道什么时候什么项目排队的人少,知道哪些项目可以省略,而哪些项目则必须参加。他们通常只会在这里呆上一天的时间,而这一天,用他们的话说:“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要玩儿够才行!”

反观在迪士尼的日本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彬彬有礼地排队,耐心地等待,气氛轻松许多。他们来一次可能只会玩儿几个固定的项目,而其他的可以等到下次再说。对于这样的日本家庭而言,迪士尼更贴合其乐园的本质,像一个大公园,人们是来度假的,不是来赶场的。

我知道这样的比较可能不太合理,毕竟中国人与东京迪士尼的距离要比日本人远很多。但问题的症结并非便利与否,而是“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所带来的焦虑。因为这样的紧张感,我们开始害怕“来不及”,开始不愿“等太久”,开始抱怨“好紧张”。本该是好好享受的旅行,被紧张、焦灼、不耐烦引导,从而让整个过程像极了考试到了最后,却还在答最后一道大题的节奏。

诚然,有些地方你一辈子可能真的只会去一次,但正因为这样,你才更应该好好地享受它。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 “玩完”上,可就没有精力“玩”了,在我看来,这样真就“完”了。

旅行可以概括为: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和看过的景。如此一来,时间上的限定给予了旅行非凡的魅力,其间旅行者能名正言顺地面对自己。但也是因为这样,时间上的局限常常会困扰旅行者,使他们做出非一般的妥协。妥协,是一种我不喜欢的态度。

“来都来了”,“哇! 跟我想象的一样”,“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来了”,这三句话,在我还是一个稚嫩的旅行者时曾经困扰过我,我相信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一定有所体会,或者感同身受。要想摆脱它们其实很简单,但也挺困难。

简单是因为只要我们别这么想就好,而困难却在于我们总忍不住会这么想。

与此类似的还有“环球旅行”。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致力于成为走遍全世界的华人第一人,我没搭话。翻翻历史,完成了环球旅行的华人已经有很多,还轮不到他。

在不同的对话中,常常会碰见这样的炫耀者,他们对行走的数量清清楚楚,总是能明确地报出自己去过多少城市、多少国家,看过多少山、多少河。再仔细一听,你常常会发现,他们对于这么众多的地方常常只有第一印象,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浅浅的印象。

在国内,直到现在都非常流行一种“游”:7天欧洲5国游,10天欧洲8国游,15天欧洲11国游。算下来,差不多一天走一个国家,在一个城市停留的时间有的甚至只有2小时。最后,这种旅行被总结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什么都不知道”。但喜爱这种方式的人都清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对去过的地方有多了解,而在于:“去过!”

这种只想着“去过”,却不想“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当地人如何生活”、“那个地方的文化是什么”的旅行者,更像是数数的。

当然,我是不反对“尝鲜”的,这个世界上值得去的地方很多,可能一辈子都去不完。我反对的不是对于 “第一次”的探索,而是一种为了凑数的“重数量轻质量”,是一种为了炫耀的“求多求全不求深”,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的数数。

我算是一个喜欢一次又一次地去同一个地方的人。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值得玩味的目的地来说,每一次“再去”都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旅行,这样纵向地看,每一次的“再去”都会加深你对于那个地方的理解。

但如果一个人想着的是:巴黎去一次,柏林去一次,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一次,开普敦去一次,芝加哥去一次,东京去一次……看似去过的地方很多,仔细一想,这样的每一次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第一次”。这样的第一次常常是在攻略的指导下完成,没有任何过往的亲历做导航,只是充满了因为未知而造成新鲜感的浅游浮观。

对一个地方的反复旅行会让你明白,那里拥有太多不同的切面,你无法一次看到,只能通过“重游”去体会。只有当你第二次走进一个地方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城市我来过,我知道它总体的感觉是什么,我走过它的一些街道,我知道它的一些秘密。”随之,你会提出疑问:“那这一次,和上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你才会开始对比,开始探索,才会在已知中探索未知,在熟悉中寻找陌生。你会自问:“在我以前去过的地方,那里会不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在我已经熟知的那个角落,旁边会不会有一个新的角落?在我已经知道的关于它的故事当中,到底充满了怎样的偏见?”

当然,我并不是在建议把“去过的地方”都放入“再去名单”,我仅仅是想倡导一种新的旅行方式。之所以说“新”,是因为这样的旅行方式在中国的旅行者中并不常见。大家更熟悉的是另一种“新”——“新目的地”、“新感觉”、“新路线”。

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重游有些奢侈,并不适合大多数旅行者,毕竟,时间和经费都是有限的。如果是这样,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能不能久点,在相应的时间段里,去的地方能不能少点,密度能不能低点?

如果你只是今天买张机票,明天买张火车票,去之前定个旅馆,到了就随便走走,可能连那个地方的历史都不知道,那还是算了吧。这样就算走遍了世界,又能怎么样呢?如果总是浅游,即使你去过成百上千的城市,效果也仅仅相当于把这些地方的名字都数了一遍。

但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数数。

韩国辉
Nov 12, 2022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情乱上海

    白亦婷坐在咖啡馆里,目光被抽了筋。  她不知道要看一脸劳苦相的男方母亲,还是吹到眉毛飞起来的媒婆。上海本地人,普通985,年薪二十万。“你问房子?哦…&helli...

    周苏婕
  • 你在哪儿

    总记着几张面孔。失望的,落寞的,流泪的,还有天空下毫无表情的。都是这么跋涉过来,心里长着翅膀,踩着城市的泥泞,从熟悉的街道走过去,留下不熟悉的脚印。想趁着我年少的美妙...

    张嘉佳
  • 吞噬

    1 她与母亲大吵一架后,立刻就收拾行李从家里搬了出来。她故意让夏川来接她,让母亲看到这一幕。她就是要表明她要和他在一起,现在他们甚至要住在一起了。 她明白母亲为什么不喜欢...

    路丁

D2T © Copyright 2016-2024

d2t.bksee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