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总是苦的,但生活比海更深

家庭总是苦的,但生活比海更深

烦恼变成双份的,快乐却未必。就是这样,才组成了家庭。

2022.08.22 阅读 213 字数 2462 评论 0 喜欢 0

妈妈为了照顾我,也帮忙照顾刚出生的小孩,来南京与我们一起生活。这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与妈妈在一起住这么长时间,再加上桉树和小孩,偶尔爸爸和弟弟也会来,变成了三世同堂的满满当当的家庭。

两代人之间的巨大鸿沟,生活习惯的迥然差异,以及对于抚育小孩的不同观念,每天都在碰撞、刺激甚至伤害对方。

关于小孩冷热的问题,大概就吵了一个月,父母总是担心小孩太冷了,我们则觉得小孩根本不怕冷。就这么一件事,翻来覆去,明争暗斗,彼此都精疲力尽。

我拉着妈妈一起散步去买菜,想跟她聊聊天,最后往往变成争吵。妈妈这一代人很喜欢讲一些自虐的话,通过伤害自己来伤害别人。她对我很失望,总是说:“我过得还不如XXX”。这个XXX一般是她认识的人中过得最差的那个,但她非要这么说。我当然又气又难过。

与妈妈走在路上看到很多很多的小孩,我说:“小孩太多了,教育和医疗都面对着很大压力。”妈妈则说:“人世间就是这样大家一起的,你怎么老想着自己。”他们习惯了融入人群,在人群中得到安全感,而我们确实总在考虑自己面对的问题。这种差异也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对于生活的标准不一样了。

妈妈致力于要把我养胖。从美国回来时我只有89斤,现在已经95斤了。

“够了够了!我还没有超过95斤过呢。”

“不行,你要胖到100斤。”

“我不想变胖。你为什么总是不尊重我的想法呢?”

“因为你的想法是错的。”

正是因为爱对方,所以总是要把自己觉得对的和好的强加给对方。对于很多人来说,与父母、与配偶、与下一代,永远都在这种沟通的失败中。爱与控制在家庭中变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很少人有智慧来区分这两者。

前段时间大家在讨论伊能静和秦昊的夫妻关系,觉得秦昊对于家庭的投入太少,竟然还躲在车里不愿意回家。我对他们俩完全不感兴趣,却很同意淡豹说的:不要以成功学去对待婚姻、家庭、育儿这些事……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事都是必然失败的。

也就是说:绝无可能存在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状态。重要的反而是理解这一点并且放松下来。

从小我都没有自己的房间,于是成年之后高高兴兴一个人住了很久。

这么多年来我跟桉树虽然住在一起,却并没有融为一体。日常生活中,他在书房里,我在客厅里,各自看各自的电影,各自读各自的书。

我们有不同的人生观和爱好,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任何事情从不强求对方。人际交往也都非常简单,没有压力,非常自在。

每个人都需要时不时的喘口气,但传统中国家庭却总是希望每个成员放弃自我,以爱的名义融入共同的体系之中。

对于我来说,这也太艰难了,所以一直在逃避。之前拒绝生小孩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不想融入“家庭”这个词语的传统语境,也知道一旦生了小孩,就不可能与父母保持一种遥远的互不干涉的关系。

然而人生还是莫名其妙走到了这一步:我拥有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家庭。

家庭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身处其中,每个人都很辛苦,需要付出。有些人要放弃独处,有些人会加倍紧张,有些人要辛苦更多,有些人甚至要奉献出自己。

《家族之苦》嘛,家庭总是苦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单身时那么快乐随心所欲,你必须得替更多的人着想和分担。

烦恼变成双份的,快乐却未必。就是这样,才组成了家庭。

然而人生却不是这么算的,得失并不是数学题。你得到了一分,付出了十分,有时候也会觉得很划算。

给了妈妈一本关于育儿的书,给她买了一副舒服的老花镜,闲的时候妈妈开始读这本育儿书,反而可以来教育我们了。

开始的时候,妈妈对消费总是很恐慌,不愿意出门吃饭,也不喜欢我买东西给她。

因为生活在一起,慢慢地安慰她,给她买零食喝奶茶,带她出去吃饭,不停跟她说:“你要放松下来,学会享受。”现在她也真的变得容易开心一点了。

在商场吃完饭跟她并肩走着的时候,问她:“好吃吗?”她说:“很好吃。”简单的几句话就让我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满足和快乐:我带着妈妈在过新的生活。

我既接受着来自家庭的损耗,又有一种完整的感觉。

此时此刻我庆幸的是:自己已经玩得够尽兴了。而且因为那么长时间的锻造自我,才不至于被家庭吞噬,才能与家庭进行温和的角力。

现在我各方面都更成熟了,懂得如何去消化家庭的负面情绪,施展积极的一面。而在几年前,我还完全做不到。

前几天我同时接到了两个朋友的电话。

一个朋友已婚有子,有着外界看来很美满的家庭生活。她打电话跟我抱怨家中的事情,跟我慨叹:“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过。”

另一个朋友单身,正面对家庭中很困难痛苦的情况,她挂电话前对我说:“你要珍惜家庭。此时此刻我很希望有个人能在身边。”

其实都是一时的气话。等这些事情过去,第一个人又会觉得自己很幸福,第二个人又会觉得自己很快乐。

人生就是在每时每刻的动荡和变化中,我们能做的只是维持一种暂时的平衡。家庭也是如此,它是失败和苦涩的,却又同时是成功而甜蜜的。而这截然相反的感受时时都在转变。

乔纳森·弗兰岑写过两本著名的小说:《纠正》和《自由》。这两本书使他成为了不起作家中的一员。这两本书非常厚,很长很长,聚焦的却都只是一个家庭而已,堪称关于家庭的史诗。

奇怪的是,我是从他的《纠正》中看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从《自由》中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关系,而不是从任何中国作家的小说中。

我们的作家总是写不好家庭,因为我们对家庭总是有着粉饰和美化。但事实上,尖锐与冷漠、控制与逃离、嫉妒与攻击,在家庭中从不缺席。

正是这些痛苦的存在,也无损于家庭中最深的羁绊与连接,才印证了家庭的某种伟大。

就像是枝裕和的电影一样(《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家庭充斥着那么多隐形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伤痕,最后却也成为滋养和保护我们的最坚固最温柔的屏障。

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家庭成员们共同经历了来自内部与外部的痛苦,因而更深刻地增加了亲密。而这种亲密和温情,是爱情和友谊都没有办法替代的。

前几天我们带着妈妈和小孩去河边散了步。我们随意走着,互相提醒:“走这里,别太靠边。小心车。”又讨论着路边的植物、河流的走向、经过的人,回忆着以前的琐事……桉树拉着我的手,妈妈推着婴儿车,小孩看了一会儿新世界然后酣睡过去……我忽然想:“这就是家庭啊。”

大概就是在理解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家庭。

荞麦
Aug 22, 2022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逃避症患者生存指南

    1 去年年底的时候,面对公司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人事变动,我收拾行李去了美国。每次知道公司有什么变化,总是想:“幸好我不在……” 之后总部就有年长的朋友...

    荞麦
  • 关于她的命运

    1 李菁的故事从80年代开始。 关于自己跟世界的联系,李菁最早知道的是:自己出生的那一天,马丁·路德·金在一个旅馆的阳台上被射杀。 这是父亲告诉她的。从北京被下...

    荞麦
  • 36岁时,我为什么忽然生了一个小孩?

    去年这个时间,在上海也差不多是这样,雨与阳光交织,人们不知如何是好。 与朋友们约在川菜店见面,既然是吃饭,大家几乎准时到了。我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30,或许差不多要到达35了...

    荞麦

D2T © Copyright 2016-2024

d2t.bksee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