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导演访谈

《乘风破浪》导演访谈

《乘风破浪》是那种可以顺利进行的故事,像是可以安稳地走到老死的那种故事。

2023.01.17 阅读 125 字数 7247 评论 0 喜欢 0

一、我为什么拍《乘风破浪》?

Question :
怎么会想到“插票”拍这部电影?
Answer :
一般来讲,一个导演会同时准备两三部电影,然后挑最成熟的一个来拍。《后会无期》拍完后,我们就在同时策划三部电影,分别是大家已经知道的《天空制造》《三重门》,以及这次的《乘风破浪》。原来我们以为前两个会先开始,但它们还不够成熟。《乘风破浪》纯属今年计划外的一个项目。

Question :
这个项目筹备了多久?
Answer :
从剧本的雏形,到最小的组开始建起,筹备时间有半年左右。然后我们用了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时间拍摄,如果算上拍空镜和车戏的AB组分工模式,实际拍摄时间是90个工作日左右,在国产电影中算比较久的了。但我们留给后期的时间非常短,和《后会无期》一样,我们把后期前置了。

Question :
《乘风破浪》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Answer :
我觉得“人胜于类型”吧,我不喜欢一上来就把电影进行分类,不自信的人才说类型,好像得到了某种安全保障一样。

当然,它会比《后会无期》更商业一些,毕竟有很多的动作、特效、场面,还有故事轴和喜剧元素。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不是韩寒的风格变了,变得商业了。但我本来就很商业啊,我看的片子也都是商业片,只是我会把商业的东西做得更有质感一些。《后会无期》虽然很文艺,可以说是文艺片,但其实它也有自己的商业气质在里面,因为我无法忍受无聊和无趣,所以我会想办法把一个东西变得有趣。有趣的东西本身就一定会有商业属性。

Question :
与两年前拍《后会无期》时相比,
你自身有哪些变化?
Answer :
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最感兴趣的事还是创造本身。在一段时间里创造出新的故事、影像,演员们赋予了这些角色最鲜活的生命,剧组里几百号人为了这个作品并肩作战,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最有意思的。

最烦心的事也没变。在创造一个作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客观问题,如天气、档期等,再成熟的剧组也会遇到。但这也是你创造一个作品所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正常的。我就是希望以后能更少地决定女演员穿什么衣服。在我看来,女孩子穿什么衣服都是一样的,就像你放100支唇膏在我面前,告诉我其中15支的红是不同的红,但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服装师来问我演员该穿什么衣服的时候,总是我最头大的时候,最后只能根据画面是否好看来选择。

当然,变化肯定是有的。相比《后会无期》的时候,从内心来讲,我的经验更丰富,也更加坦然一些。对电影工业流程更加了解之后,就会把精力分配在更合适的地方。这也是《乘风破浪》和《后会无期》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进度会更快,有效的工作会更多。

Question :
你对电影的早期积累从哪里来?
Answer :
电影和摄影,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我接触摄影的时间可能比大部分人都要早,从小学就开始正儿八经地上摄影课、洗胶卷、手动对焦了。我当时的装备是一台海鸥DF,加一枚50mm的镜头。

其实我小学一年级进的是美术组,就是画素描,我想画一些想象中的东西,但老师说不行。那时候我就觉得摄影好,因为既然都是如实呈现,那拍照不是更真吗?还不用画半天。当然那时候对绘画的认知比较肤浅,后来就进了摄影组,当了摄影组组长。现在想想挺可惜的,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我还是会继续在美术上深造。

因为学摄影其实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你让我从高中或者大学(啊……没有大学)开始学,或者从两年前开始学,跟你给我一两周学的效果其实差不多。但画画不行,画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摄影就不需要。虽然这种话说出来会扫很多摄影师的兴,但事实就是这样,尤其是到了数码时代,通过对一个人的观察、对一个人的审美认知,每个人都可以摄影。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说想要学摄影,我会问他想拍哪一种,是人文还是泡妞。你想拍人文,我就给你一个35mm的镜头,再给你几张照片,让你大致知道怎么构图,就去街上拍;如果拍不好,就调成黑白。泡妞呢,就给你一枚50mm焦距、光圈1.0的镜头,光圈开到最大,看见姑娘就拍,正脸不行侧脸,侧脸不行拍回眸,背景虚成屎,姑娘都喜欢那样的,不喜欢就再调成黑白。就这样。

其实摄影中最重要的是审美,其他的是纯技术的东西。要装逼,记住两点就行了,大光圈,调黑白。就像我在《后会无期》里拍演员的照片那样。真的很初级,但效果就是不错。

Question :
在场景选择上,
你会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痕迹中去找?
Answer :
如果要说电影中有哪些我的生活痕迹,那应该就在场景上。比如我们有一场临时加的戏,就是我外婆和叔叔以前住的地方,因为你记忆中90年代的环境,能操作的地方没几个,而且当你真的去看的时候,也未必是最符合的、最好的,不会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好长的一段路,长大后会发现,哇,怎么那么近。

有的时候我去外地比赛,路过一些场景也会拍下来,放在手机里,都是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景,有一次顺便跟玉米合了个影。就算这部电影里用不到,以后在其他的电影里也可能会用到。

二、剧本就是让那些“触动” 一直进行下去

Question :
《乘风破浪》这个故事最开始的灵感是什么?
Answer :
写剧本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每天都会有新的事情触动到你,你会觉得这个题材蛮有意思,故事比较有操作性,但真的开始写,写到后面,你会发现触动到你的越来越少,最后你怎么都进行不下去。触动归触动,但能顺利进行下去也很重要。就跟谈恋爱一样,一见钟情是一回事,进入正轨是另一回事,七八年以后的同学会上,你会发现当时动心的女孩其实so so。你心目中的触动,写剧本的时候却怎么都达不到,这是很可怕的。

但《乘风破浪》就是那种可以顺利进行的故事,像是可以安稳地走到老死的那种故事。

Question :
写剧本的时候是按剧本格式写的吗?
Answer :
不是,我完全把它当作说明书来写,越简单越好,越直白越好。我不能用写小说的方法来写,不然美术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其他人也会看不懂。我写小说或杂文比较辛苦,是因为我希望每个段落都能出彩。但我不希望把蛮力用在剧本上。

Question :
写这个剧本花了多久?
Answer :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一个两万多字的剧本,灵感通畅,初稿四五天就能写出来,人一天专注的时候写三五千字是很正常的。像我这种有拖延症的人,就会多给自己两周。所以一般写一个电影剧本只需要三周到四周。加上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修改、精修,整体来说大概需要两个月。

电影剪辑其实也是这样。本质上两到三个月肯定能剪完。当然很多导演喜欢剪很久,我觉得是大家习惯不一样。我喜欢一鼓作气,不反复修改。如果从绝对的有效工作工时来说,我们电影和那些做了一两年的片子相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工业,没法偷懒。但人生苦短。只要你想明白了一个东西,你怎么都可以写;如果你想不明白,怎么写都没办法。虽然我不写提纲,但我会把关键词记下来,真要往下写还是很快的。

Question :
写剧本和写小说有什么不同?
Answer :
写剧本虽然不用斟酌字句,但需要去斟酌前面的挂钩、故事的脉络走向,以及需要考虑到画面和制片,这方面其实比写小说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小说相对简单一些,就像你给姑娘拍照,你开大光圈就能拍得漂亮一点,它本身是有基本套路的,文字本身也能提供想象空间,你只要有一定的真实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就能往下写。

其次,写剧本的时候需要带着制片思路,因为很多东西写出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比如我要写一场追车戏,要有动作,最后咱俩还握手言和,这场戏在电影里可能只有两分钟,但如果全部设置在凌晨五点半日出的那一刹那拍,就很可能要拍一个半月才能拍完。因为每天只能拍十分钟,天气不好的时候不能拍,然后十分钟以后太阳升起来了,又不能拍,大家只好回家休息。

所以小说能这么写,剧本就不能这么写。我也并不是说不能写黄昏或凌晨的时候发生的戏,只是说尽量写最简单的,一个拥抱,几句话,这样的就可以,有气氛有感情,不要有太多调度机位的。写剧本要为制片争取更多空间。要任性谁都会,比“作”还不容易——我镜头远处道具里每一瓶水我他妈都要兰伯特冰川溶化的,地上每一粒沙都要来自撒哈拉最深处,每一颗石头必须从好望角给我运来,那里风大,吹出来的石头型好,否则质感就不对,我就死活不开机,然后还被传成对制作有要求的佳话。但在我眼里,这种就是装逼加坑人。在电影创作里,需要任性,但过度任性并不代表你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自私的傻逼。

Question :
写剧本的时候会不会征求别人的意见?
Answer :
刚写完剧本的时候,我给于梦、小白、敏敏他们读过一遍,因为他们看过很多电影,比较有经验。比如他们会说,这里那样操作比较好,这个地方节奏要加快一点,给到我各种各样的意见。我们这儿是相对比较民主的。其实有时候,自己身在其中,还不如外人说一两句话有道理。

但有些事情我觉得不该去征求别人意见,就不会去征求。比如在剪辑初期我就不会去征求别人意见,如果找一个特别有经验的人来看,给他看一个三小时的粗剪版,我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既然请他们来了就一定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果一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全景好,另一个人觉得近景好,其实怎么剪都不会错,但大家都没有错的事情反而要花时间去争辩它,其实挺没意义的。这个阶段是讲结构的时候,不要去争辩细节。

我会在初剪了之后,请别人来看看,有没有特别不舒服的地方。对朋友们来说,有的可能没接触过电影剪辑,那么他就会从更新鲜的视角来看。我也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自己做一个决定。这次小白也很优秀,上一部电影的剪辑指导肖洋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来调整了一次,结构、节奏又进步了很多。

Question :
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小镇故事?
Answer :
从审美的角度讲,中国的小镇是能在世界上立起独特的审美体系的,但中国的城市不能。在城市拍摄还会增加制片难度,再加上城市里发生的那些事,穿着西装说的那些话,都是我不喜欢的。都市、白领、爱情,是我最不喜欢的电影。

我也不喜欢看文艺电影,它们在我看来就像摄影一样,都是套路。我反而喜欢工业化程度很高的电影,因为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漫威、DC这种类型,上来就炸毁一个星球什么的。我是一个对技术比较感兴趣的人,在电影中也会尝试新的技术,比如《后会无期》用的就是变形宽银幕镜头和杜比全景声,在当时国内还是很少尝试的。

Question :
剧本中有没有什么台词和桥段是以你父母为灵感的?
Answer :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蛮支持我的选择的。就拿休学这件事说吧,当时他们想的是,说不定我去外面吃了苦头,还会回去继续念高中。其实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当时松江二中也愿意给我保留学籍,作为当年的高中,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从学校出来以后,我发现我的性格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学校的生活,并不是学校不好,而是当时我们的教育非常僵化,非常不公平。但是现在社会的开化程度高了,如果你真的很有才能,也不太会被埋没。

刚踏出学校,会迷茫,也会怀念,甚至到现在有的时候都会梦见自己在考试,然后突然之间试卷答不出来,我就惊醒了。有的时候我也会去大学校园踢球,恍然之间又好像自己来过这里,其实没有,我只是有那种感觉。

很多人看了《乘风破浪》的故事梗概,会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父子和解的故事。其实也没和解,电影拍完也没觉得他们和解到哪里去。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不是全天下所有的事都需要和解。我就是纯粹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Question :
你的父亲对你有哪些影响?
Answer :
志趣上,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比如摄影、阅读、写作等。不喜欢交际的性格和我父亲也很像。我觉得我这一生的追求,第一个是可以睡饱觉或者不用早起,第二个就是不主动社交。虽然我社交没有任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如果真的用心去社交的话,可能比绝大部分觉得自己社交很不错的人做得更好。但我就是不喜欢这件事情。

不过,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够让人们都感到舒服,至少在接触的过程中。对我来说照顾别人的情绪是一种责任。这可能是从小的一种习惯吧,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笨拙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有天赋,没什么可谦虚,也没什么可骄傲的,所以在某件事情上,有天赋的人是不是需要多去照顾一下没有天赋的人?比如,我上学的时候踢足球很厉害,我带球过同一个人过了五次,我觉得他面子上可能挂不住了,就会故意到他面前,让他来截断,恢复他的自信心。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但这种性格有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和困扰。

三、赛车和电影都可以 让我暂时抽离生活本身

Question :
开赛车和拍电影,比较享受哪个?
Answer :
赛车和电影都可以让我暂时抽离生活本身——既逃离生活,又在创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都很享受。
赛车其实也是创作,每一个赛段都在创造最快的时间。如果我在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跑去开赛车、参加比赛,是完全不需要切换状态的。就像你掏出手机发微信一样,在任何时候你打开微信,都是不需要调整到发微信状态的。

赛车的创造性还在于驾驶的艺术,当你坐上一辆拉力赛车,跑完一个特别好的赛段,你会发现驾驶赛车就是艺术的一部分。我第一次坐上拉力赛车时就是这种感觉,那是别人的车,当时我就觉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车居然还能这么开。然后我就特别注意他是怎么开的,可能我希望我有朝一日也能做到他这样吧,或者还会做得比他更好。

Question :
《乘风破浪》中主人公的身份是赛车手,是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Answer :
一个作品中可能会有我的风格,比如场景、运镜方式、台词等,会有我个人的审美和口味在里面,但我不太会把自己的性格投射在角色里。反而我会把自我放得比较远,换句话说,我其实更喜欢他人的生活。有时我会在微博留言中随意挑选一个人,点进他的主页,看看他在他自己那个城市或小镇上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对于我来讲,我没有机会再去过别人的生活,更何况作为一个创作者,生活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赛车,说实话,也不是我自己性格的投射。我对阿浪的设定就是,他车开得还不错,但也比较激进。我比赛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样子的。

毕竟这还不是一个完全的赛车电影,赛车手只是主人公的一个身份,不是主题。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做一个纯粹的赛车电影。哪怕是作为一份工作、一种责任,我觉得都有必要去做,因为国内的赛车发展并不是那么的大众。

Question :
如何在电影中表现赛车场面?
Answer :
本次赛车场面的拍摄偏向写实,而不是炫酷。因为对于赛车本身来说,写实可能更炫酷一点。

总的来看,我对赛车的拍摄是满意的,但还是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因为我本身是车手,所以对群演、工程师的要求会更高。我相信对电影本身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还原得非常真实,但一个赛车手看赛车的戏,就像一个律师看律政剧或法庭剧,总会觉得有不够真实的地方。

Question :
怎么形容自己的驾驶风格?
Answer :
我认为是“先进”——不能说是最先进的,因为我也不知道别人到底怎么样,但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先进”吧——和我的赛车一样。一场比赛开下来,我所有的耗损可能比其他车手的都要少,所用的时间可能比其他车手的更少,这说明我的稳定性更高。稳定就是因为开法先进嘛。

赛车的开法一定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在赛车硬件不是那么成熟的时候,你的开法可能看上去会特别夸张,你会用更多的“钟摆效应”来确保车的重心跟你想象的是一样的;但是现在赛车更先进了,其实你不需要再做那么多的“钟摆”动作,那些“钟摆”动作反而会让你失去时间。况且有的时候,赛车的路线也会根据车辆的进步而不一样。这可能就是很多人一直在那儿练练练,却很难练出来的一个原因。因为很多人在练车的时候只带着肌肉出门了,大脑还在家里呢,这样的话,就算训练一百次,也只能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更加根深蒂固。

四、他们的表演都很精准

Question :
对本次的演员如何评价?
Answer :
我很少会去随意评判一个人,尤其是演员,因为人的性格在短时间内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就比如你在他的剧组跟在另外一个人的剧组,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很欣慰的是,跟我合作过的这些演员都蛮好。

经常有人问我说,这个演员怎么样,我说,反正在我这里他是这个样子的,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法根据这么短时间的交往去评判一个人是什么性格,他又没有在我床上睡五年十年;而且如果他在我床上睡了五年十年,那我就更不能告诉你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因为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如果仅仅从他们在《乘风破浪》中的表演来说——

邓超是一个非常优秀和职业的演员,尤其是他在做一些特别细微的表情管理的时候,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嘴角的动作。大家最近看得比较多的可能是他喜剧夸张的一面,这是他向观众表达诚意的方式,但在我看来,他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微小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处理细腻的情感。大家看到这部电影时应该就能感受到。

彭于晏是一个在镜头里特别有故事和画面感的人,跟镜头有一种天生的融洽。他在《乘风破浪》中饰演的“正太”非常可爱,大开大合的,有点坏,但是很迷人。我作为一个男人都会觉得他很迷人。

丽颖其实表演得很准确。像她这样年轻的女艺人,粉丝很多,但往往很多时候大家容易忽略掉她们本身在表演上的能力。在这之前我看过她演的一些剧,当时我就觉得,演得还不错,进入电影以后会更好。事实上丽颖的表演确实很好,甚至比我想象的更好。

与《后会无期》相比,华阳对表演的理解更好、更深刻了,尽管总是演一些挺傻的、感觉被遗弃的角色。希望这些角色不会变成他以后表演生涯的定数。我相信大家看了电影之后,都会很喜欢这个角色。

本煜的表演会让大家很惊喜,但没有让我很惊喜,因为我认为他肯定会做得很好,这也是我非常坚持邀请本煜老师的原因。大家可能看他表演网剧比较多,但是他在电影里的表演是非常有张力的,电影或许更适合本煜老师。他虽然演的是一个反派,但特别真诚,特别伤感。

荣浩本身的气质就很适合演戏,他的棱角、模样、冷冷的气质,以及说词的方式,都非常好。一开始他有点不自信,但是到第二、第三次拍的时候,就非常非常好了。

封面摄影:刘虹妤
本文摘自《乘风破浪:电影拍摄全纪录》

韩寒
Jan 17, 2023

    相 关 文 章 返回顶部

  • 我最讨厌的几句话

    老有人留言问我,你自己写过不少有意思的句子,那你最喜欢别人写的哪些句子呢? 世间金句万千,我喜欢的多了,今天倒是想说我讨厌的一些句子和俗语。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

    韩寒
  • 诸恶与众善

    最近有一篇,流传甚广,叫《不要给西南灾区捐水了》,署名是韩寒。这篇文章并非我写,我的所有杂文的出处都会在我的博客中,如果博客里没有出现过(注意,是出现过,因为我不能保...

    韩寒
  • 碎片

    我买了两部手机,装了两个号码,生怕错过一个电话,结果错过了更多电话。我下载了微博,使用着微信,苹果的电脑里依然留了一块地方给微软,结果少了老友相逢时的微笑。我装了卫星...

    韩寒

D2T © Copyright 2016-2024

d2t.bkseeker.com